近期,圍繞關稅戰的討論熱度不減,輿論場中充斥著激烈的爭論。這場由美國挑起,帶有明顯霸權主義色彩的關稅戰,不僅遭到眾多國家的鄙夷,在美國國內也引起了廣泛的批評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,美國前財政部部長耶倫在最近接受媒體采訪時生動地指出,特朗普政府所發起的關稅戰,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傷害。
關于關稅的邏輯及其引發的貿易戰導致的雙輸局面,許多財經領域的自媒體博主已經進行了詳盡的分析,這里不再贅述。若從歷史的角度審視,我們同樣難以理解特朗普政府所發起的這場貿易戰——中美經貿關系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,曾以“規則—協商—共識”為框架,形成了深度整合的產業鏈和市場互信,兩國人民也從中獲益。然而,美國現在頻繁以“國家安全”和“公平貿易”為由,單方面提高關稅,這種“黑手黨式”的威脅行為,本質上是對國際規則和多邊貿易體系的背棄,直接削弱了全球市場對美國的信任。歷史告訴我們,許多國際規則和多邊貿易體系正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的,因此,美國政府當前的做法,無異于親手破壞了自己建立的規則體系。
美國正憑借一己之力破壞現有的世界秩序,引起全球的憂慮。正如最近博鰲亞洲論壇上許多嘉賓所表達的憂慮——舊的貿易秩序正在消逝,而新的秩序尚未來臨。盡管感慨,我們仍需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我特別贊同論壇秘書長張軍的觀點,他認為重建信任是實現經濟領域目標的基本前提。在當前世界日益分裂的背景下,缺乏信任,我們將無法取得任何成就。因此,我特別想鄭重呼吁——只有互信,才能共贏。
這一論斷不僅源于我對全球發展歷史的回顧,也基于我作為企業主的實踐經驗。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提到:“治大國,若烹小鮮”,這句話在學術界和社會上有著不同的解讀。有人認為這是提醒執政者,治理大國如同烹飪小魚,需要恰到好處地掌握油鹽醬醋;也有人認為這是提醒治理大國應像烹飪一樣精心,掌握火候;還有人認為這是提醒執政者要像煎魚一樣,不要隨意翻動,要無為而治。這些說法都有其合理性,但要真正理解其含義,我認為需要聯系下文:“以道蒞天下,其鬼不神。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。非其神不傷人,圣人亦不傷人。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。”這里的“道”,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釋,但從最后一句“兩不相傷”來看,我認為“道”就是建立對規則的信任。
我們的項目通常具有建設規模大、運營維護周期長等特點,那么,為什么這些國字頭的央企和國企會信任我們呢?我想這既源于我們在技術創新上的長期主義堅持,也源于我們對能源革命的使命感,以及通過“強交付”展現的民企品牌形象。去年,我們在儲能項目EPC(含PC、EC)總承包排行榜中位列第三,并且是前十名中唯一的民企,這離不開業主的信任,更離不開我們為建立這份信任所做的努力。
與供應商的關系也是如此,我們始終堅信,一個健康的供應鏈生態必須建立在共生的基礎上,而共生的信念需要彼此的信任。我們很少更換供應商,能形成穩固的信任關系,我想也是基于彼此對新能源事業的高度認同,以及在共同價值觀上建立的默契,使我們堅信長期主義,并愿意在共創偉業中攜手并進。
回到當前的關稅戰,我們看到面對美國的霸權行為,中國在反制時仍強調“對等”而非“報復”,力求在規則框架內維護公平。這種差異凸顯了中國對制度性信任的堅守——即使面對壓力,仍通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尋求程序正義,而非訴諸情緒化對抗。這既彰顯了我們對規則信任的堅守,也說明了單方面的努力在面對不講理的行為時,終究是徒勞的。唯有回歸互信,才能實現共贏。
無論如何,我們期待中美貿易關系能夠回歸基于信任的正軌,從而造福兩國人民。
陳偉其
2025年4月12日